网信购彩客户端_新版APP下载-安全购彩
网信购彩娱乐2023-01-31 16:05

网信购彩客户端

职业技能培训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

  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湖南省资兴市技能型劳动力占比10年间提高50多个百分点——

  职业技能培训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人民眼·就业优先)

  本报记者 申智林

  引子

  年过四十的高坡村村民陈霞没有想到,从学校毕业21年后,还能有机会重返课堂,并在一年半内两度参加技能培训,“不仅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还通过了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获得育婴师初级证书,实现了收入翻番,这得益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已在高坡村所在的湖南郴州资兴市持续开展10年。

  资兴市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不足40万,2012年下岗工人、生态移民等面临再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超过14万。当年3月,资兴出台“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使新增劳动力掌握1至2项就业技能,让已从业者创业技能不断提升,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2015年12月,湖南省总工会在郴州市召开“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资兴经验”。

  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国务院2018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要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截至2022年底,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已累计培训9万余人次,农村家庭参训率达80%,全市技能型劳动力占比由10年前的不足10%上升至60%以上,提高50多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走进资兴,探寻“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如何让劳动者一技傍身好就业、就好业。

  健全长效机制

  整合“普惠式”技能培训资源,加强对适龄劳动力动态管理,让技能培训更持久更广泛地惠及劳动者

  左手稳稳托住头颈,右手轻轻擦拭,育婴师陈霞为新生儿洗澡时动作娴熟利落。“婴幼儿洗澡看似简单,其实学问不小。”陈霞说,2021年6月参加“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举办的育婴师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婴幼儿卫生保健、生活照料、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如今已成为一名专业月嫂,月收入从过去的1800余元提高到目前的近4000元。

  陈霞所在的高坡村是移民安置村,人均耕地少。陈霞一家四口的开销,过去主要靠丈夫在外干装修。随着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各项家庭开支增加,她想找份工作贴补家用,但苦于没有手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门路。

  在资兴,很多城乡劳动者像陈霞一样,有务工意愿、缺一技之长。2009年,曾以煤炭开采为支柱产业的资兴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据2012年统计数据,资兴面临再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4万人,其中煤矿下岗失业工人5万多人、被征地农民3万多人、纳入国家环境保护项目的生态移民6万多人。

  “一头是‘就业难’,一头是‘招工难’。”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小周说,2012年,全市就业人数20余万,其中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不足10%,全市八成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工人短缺。

  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应运而生。

  “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开展之初,资兴市同很多地方一样,技能培训也存在管理条块分割、资金分散等问题。

  对症施策,资兴市设立“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牵头,通过整合人社、农业等15个有培训任务部门的项目和经费,实现统一培训计划、统一培训审批、统一培训基地、统一培训政策、统一跟踪管理。加大各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的整合力度,资兴市每年可以确保投入约5000万元用于劳动力培训。

  2022年下半年,资兴市东江库区管理局提出开办果树种植培训的开班申请,为移民培训果树栽培技术;市农业农村局也有相关计划,培训果树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农村经营服务站的培训方案也与果树种植相关。“对于培训内容相关、培训主体重叠、培训时间相近的计划,我们通过协调予以整合,让培训资源用在刀刃上。”黄小周介绍。

  最终,培训班由东江库区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村经营服务站3家单位共同组织,对50名果树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种植大户开展培训,实现了“1+1+1>3”的效果。

  “健全长效机制,让技能培训更持久更广泛地惠及劳动者,摸清适龄劳动力底数是又一关键。”黄小周说,资兴建立了市、乡、企业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按人口普查的方式,逐村逐户逐项登记,录入了8.4万余户19.5万多名16至60岁适龄劳动力信息,其中农村人口超过六成。同时,以乡镇人社专干为主体,建立了一支乡、村两级培养专干队伍,对适龄劳动力实施动态管理,培养专干定期走街串户上门宣讲动员,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创业重点群体推荐培训课程。

  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听了回龙山瑶族乡人社专干杨鹏对“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细致的讲解,陈霞不由动了心。翻开培训课程目录,家政服务、农业种养、烹饪、特种装备操作等专业培训赫然入目。结合兴趣爱好和市场用工需求,陈霞最终选择了2021年6月举办的育婴师培训班。结业后,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月嫂工作,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尝到技能提升的甜头后,陈霞对“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更上心了,相关部门也通过学员微信群,定期将相关培训信息推送给她。2022年11月22日,资兴市育婴师中级培训班正式开班,陈霞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本次培训共计50个名额,开放报名3天后,申请人数达到了近80人,受欢迎程度超出组织者的预期。

  “培训送到家门口,就近择业有门路,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技术饭’、端稳了‘就业饭碗’。”黄小周介绍,这些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早已不仅仅面向第二产业培养人才,“凡是有益于一、二、三产业发展提质的人才培训,全部纳入这一工程。”

  提升培训质量

  哪里有需求,课堂就开到哪里;哪里有产业,培训就办到哪里,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参加资兴市育婴师中级培训班,陈霞担任班长。走进资兴市金达职业培训学校教室,高级育婴师曹丽娜正在讲授婴幼儿护理及早教理论,陈霞和同学们时而目不转睛盯着投影屏幕,时而埋头记笔记。作为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证的育婴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员,曹丽娜有着1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经验。

  “整合培训资源,汇聚优质师资。”资兴市职教中心主任齐振煜说,资兴市协调职中、电大、劳动技校在内的10多家机构职教资源,成立了市职教中心,与市职业技术学校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从省内外聘请了31个专业领域的48位专家组成讲师团,形成了以市职教中心为主、18所乡镇农校和培训基地为辅的职业培训网络。

  左手握拳按压肚脐,右手同时按压左拳,曹丽娜双手兜住仿真塑胶娃娃腹部,为学员们现场演示婴幼儿气管吸入异物后的急救措施,同时辅以详实的三维动画,说明如何通过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击异物的具体原理。随后,学员们3人一组围坐在桌前,按照曹丽娜刚刚讲解的细分步骤分组训练。

  “强化专业技能,重在实操训练。”曹丽娜介绍,金达职业培训学校作为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定点培训机构,从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聘请具有丰富临床医护经验的主任护师,定期为学员们讲授“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基本护理方法”“婴幼儿应急急救措施”等专业医护课程。目前,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中的实操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已达八成以上。

  “这些年,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在摸索中不断发展。”齐振煜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刚启动时,曾办过一次以养殖农户为对象的培训课程,“一开始参训养殖户热情很高,结果上了三五次课之后,纷纷推托家里有事,不来上课了。”

  “据部分学员反映,当时授课教师讲授内容过于偏理论、轻实践,有些培训内容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齐振煜说,从那以后,“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坚持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瞄准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开设电焊、汽修、酒店服务、家政服务、病房陪护、育婴、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机声隆隆,电机飞旋,湖南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工人巡检时发现脱硫浆液循环泵振动过大,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检修公司锅炉环保班技术员何夏雄。经过细致查验,故障很快得以排除。“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何夏雄感慨,是“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让他从一名跟班学徒成长为专业技术工人。

  “‘订单式’培训精准输送人才,为企业打造了一支专业检修队伍。”湖南华润电力检修公司培训部门负责人谢艳芳介绍,检修工作技术要求高,但在设备正常运转期间,企业难以组织培训,只能利用设备停运间隙进行,导致企业自主培养检修人员的时间成本高,“一名合格的检修员需要跟着师傅学习一年左右,方能独立上岗。”

  谢艳芳说,由于学徒期间待遇相对偏低、工作内容相对枯燥等,企业技术类员工流失率长期居高不下,以至于每个月都要招聘新员工,培训难题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哪里有需求,课堂就开到哪里;哪里有产业,培训就办到哪里。”齐振煜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湖南华润电力检修公司诉求后,与公司一起制定了联合办班的教学方案,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检修学徒培训。彼时,何夏雄刚进厂当学徒,经过近3个月的系统培训,他顺利考取了《锅炉设备安装工(初级)》证书,实习期从9个月缩短至3个月,提前半年转正,如今已成为带领28名技术工人的团队负责人。

  摊开一摞统计表,谢艳芳向记者介绍,企业技术类员工月度流失率从两年前的0.9%下降至目前的0.3%以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培训跑出加速度,助力企业稳定队伍、提升效益。”谢艳芳说,企业加入“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以来,技术团队已经从500多人增至900多人。

  齐振煜介绍,资兴市着力打造“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劳动者点单、政府出资买单”的“四单”培训模式,致力于实现与培养服务对象需求对接精准度高、培训主体素质提升度高、社会服务贡献度高、就业成功率高的“四高”目标。2022年,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共计培训劳动力4013人次,其中紧缺工种培训2572人,占比达64.09%。

  为解决农村群众集中培训难、白天培训时间少、课堂培训接受慢等问题,资兴市充分发挥“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平台功能,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拓展线上培训,大力推行线上培训与线下管理相结合,方便农民群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开展线上培训。

  目前,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已形成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两大类课程,截至2022年底,累计开设专业70余个、培训班1300多期。

  助力稳定就业

  推进技能培训、鉴定、就业有机衔接,全市逾4.1万名学员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关等级认证

  偌大的实训室里,陈霞怀抱仿真塑胶娃娃,正在进行育婴师(员)中级技能考试模拟备考训练。“婴儿吐奶后如何处理?”曹丽娜话音刚落,陈霞用左手扶住娃娃头部,右手轻轻拍打后背,随后将娃娃平放在床上,手掌以肚脐为中心,按照一圈一揉节拍,顺时针轻抚娃娃腹部,直至做完8个节拍。

  陈霞一丝不苟的动作、衔接流畅的步骤,令曹丽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首届育婴师中级培训班开班以来,陈霞每天都会进行10余组模拟训练。对于即将到来的育婴师(员)中级技能考试,她信心满满。

  “小小证书作用大,既是培训成效的直观体现,更是找工作时的‘敲门砖’。”陈霞说,2021年6月完成初级育婴师就业技能培训后,她曾去过市里的人才市场咨询,由于没有相关资质和实践经验,投出的简历基本石沉大海。7月顺利考取育婴师(员)初级技能证书后,立即有客户向陈霞表达了聘用意向。

  打开手机,轻触屏幕,陈霞快速登录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根据页面提示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后,她的育婴师(员)初级技能电子证书旋即一键获取,培训等级、类型、机构名称和获取证书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方便聘用方在线查询核实。“一证在手,就业无忧。”陈霞说,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含金量高,与她同期培训的学员考取相关资质后,大多数都找到满意且对口的工作。

  齐振煜介绍,在深入探索“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过程中,资兴市持续推进技能培训、鉴定、就业有机衔接。

  过去,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在地级市层面。各县市区学员办理职业资格等级认证时,需要本人到郴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现场完成,鉴定流程繁琐,申办周期较长。

  职业技能鉴定权限能否下放?2012年10月,经郴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申请上报、湖南省人社厅审核批准,同意在资兴市职教中心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接受湖南省人社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郴州市人社局的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由郴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履行日常管理职责。

  “家门口就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乡亲们的培训意愿更高了。”黄小周说,相较于以往到郴州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新举措为学员平均节约3至5天时间,大幅降低了他们的交通、食宿等开支。对于暂不能下放县级市办理的电工、焊工、叉车驾驶、装载机驾驶等特种行业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学员可在郴州市主管部门认可的资兴市内场地完成培训,之后直接到郴州市指定考点参加考试。

  “截至2022年底,资兴市已有逾4.1万名学员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关等级认证。”齐振煜介绍,资兴电工、焊工、特种装备操作工、育婴师等劳务品牌正在加快打造。

  “这些年,全市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持续提升,稳定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资兴市委书记杨理诚说,2012年以来,资兴市城镇新增就业6.9万余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余人,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余人,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6万余元增长到2021年的3.5万余元。

  2015年12月,湖南省总工会在郴州召开“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资兴经验”。2017年12月,湖南省总工会印发《关于全省深入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各地要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紧密结合,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总工会累计投入4500万元用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培训农民工57.8万人次,培训后就业43.9万人。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6日 20 版)

夜空中最亮的星:“守夜人”的春节,只为一城灯火******

  (新春走基层)夜空中最亮的星:“守夜人”的春节,只为一城灯火

  中新网兴安盟1月12日电 题:夜空中最亮的星:“守夜人”的春节,只为一城灯火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夜幕降临,矗立在大街小巷的路灯、彩灯、花灯点缀着城市的夜空,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儿,也照亮着人们回家的路。

  在这灯光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守夜人”,无论严寒酷暑,他们总在深夜里奔波前行,守护一城灯火,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傍晚6点钟,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兴安盟突泉县早已进入黑夜,高空作业车启动,带上修好的照明器、检修路灯的工具和反光锥,吕东、汤守义从单位出发,进入夜间工作模式。

  吕东、汤守义是突泉县市政综合保障中心路灯管理所的路灯维修师,已有30年路灯维修经历的汤守义一边登车,一边与刚参加工作3年的“新生”吕东调侃着,“小吕,咱俩这是老小搭配,干活儿不累啊。”

图为吕东乘坐高空作业车检修路灯。 曾令刚 摄图为吕东乘坐高空作业车检修路灯。 曾令刚 摄

  “春节期间,随着用电量增加,造成路灯变压器不稳定,经常会有短路的路灯。”吕东告诉记者,他们要对街道沿线的照明设施进行全面检修维护,及时更换破损的灯泡和烧坏的镇流器、触发器,并对路灯相关配套电力设施进行检修,消除隐患,确保春节期间城区照明设施能够正常运转。

  吕东说,由于维修工少,所以春节期间的工作量显得比平时多了很多,白天不能占用道路资源,他们只能夜间上工。

  “今晚的第一个任务是有群众打电话说有一盏路灯出故障了,咱们过去看看什么情况。”吕东说。

  前往检修点的路上,吕东回忆起3年前他刚上班的样子,“刚上班那会儿,整个城区的几百盏路灯,我们都要靠夜间巡逻去发现路灯故障。”

  “现在引进了路灯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路灯运行的数据,哪里路灯出故障,我们很快就能知道,节省了很多巡逻时间。”吕东说,这套路灯云控系统,不仅能自动点亮、按需照明,还能准确定位故障路灯。

  说话间,记者随吕东和汤守义抵达检修点,一盏路灯忽明忽暗。3年的维修经验已经能让吕东判断出这是照明器里面的驱动坏了。

  “把坏了的照明器换下来就行了。”停车,戴安全帽,放置反光锥提醒后方来车,快速打开灯杆下的灯门,拔掉保险,吕东和汤守义动作麻利。

  “这活儿简单,我上吧。”进行高空作业的是汤守义,66岁的他身手敏捷地跨上升降台。

  灯杆高10米,随着高空作业车升降台不断上升,人在半空中不受控制地摇晃,汤守义却神情淡定,升降台晃动丝毫不影响他工作。

  冬日夜里,当地气温常常跌破-30?℃,“冬天作业的时候,我们戴的手套都特别薄,因为灯具的螺丝比较小,薄手套方便操作。”汤守义一边工作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已经习惯了,虽然冻手,但可以坚持。“灯亮了,大家就方便了。”

  几分钟时间,汤守义麻利地换掉故障照明器,吕东在地面上将供电箱内的电闸合上,路灯恢复正常照明,他们接着赶往下一个检修点,“今晚可能又得忙到凌晨了。”

  春节期间,为了保障城市照明,路灯维修工的工作时间更加不确定,“接到报修电话,可能随时都要加班抢修。”吕东说。

  “过年那几天,每天晚上我们还会轮班值守,对各路段进行巡检,发现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大问题记录在案,第二天及时进行维修,确保春节期间亮灯率达到98%以上。”汤守义如是告诉记者。

  从20世纪90年代的汞灯、钠灯到如今的LED灯,从当年几十盏路灯到现在的5000多盏路灯,灯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在变,而不变的是路灯维修师用坚守点亮城市的夜空。

  对汤守义而言,他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见证者,无论是夜间作业、马路作业,还是高空作业,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作为城市的‘守夜人’,只要路灯一直亮着,这座城市便有了温度,我们的心中就像过节一般喜悦。”(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网信购彩地图